让创新梦想者心无旁骛--中关村发展集团为创新创业者保驾护航


从默默无闻的京郊小村落到世界知名的“创新名片”,中关村见证了新中国科技创新的发展史。被称为“共和国科学第一楼”的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就是在这里落成,众多科研院所、高校都布局在这里,中关村成为全国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科学的春天到来,一大批中关村的科研人员走出高墙,纷纷“下海”创业,创新创业的浪潮席卷中关村,大学、企业、研究机构、投资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等要素在这里聚集,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依赖和共生演进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自诞生之日起,中关村发展集团就深耕于中关村,以近10年的坚守,建设和守护着这片创新创业生态,见证了新中国科技创新格局的历史性转变。

紧紧跟随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脉搏

2012年4月,中关村发展集团发布了自己的标识。标识特意融入了象征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红黄色,汉字“中”字造型脱胎于中关村的标识,同时也寓意了集团将依托资源优势助力中关村、北京乃至全国科技创新事业的特殊功能。

时间再往前回溯几年。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出将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10年4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精神,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重组设立中关村发展集团,用市场化的方式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引领创新。集团的诞生可以说是踩着时代的鼓点而来。

是巧合,也是必然。就在中关村发展集团标识发布的同一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会议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身处创新创业最前沿的中关村发展集团,因其特殊的功能定位,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2018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挥中关村发展集团整合创新资源的市场化平台作用”,进一步强化了这样的功能定位。

金属如墨水一般,“打印”出柔性可拉伸的电子电路及终端功能器件;戴上一顶外形酷炫的红色头盔,头盔上的立体视觉摄像头、惯性导航仪和云端机器人平台等就能把头盔化身为盲人的“眼睛”,指引前行……中科院刘静教授、清华大学施一公院士、北京大学饶毅教授等国内顶尖专家的项目,都成为了集团过去几年重点支持的重大前沿创新项目。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对于服务创新创业项目的选择,中关村发展集团有自己的偏好。与社会资本偏好成熟企业不同,中关村发展集团重点投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抓住未来科技创新和新经济新产业的“核爆点”,形成对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这种偏好正是中关村发展集团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同时,中关村发展集团服务国家战略并不同于政府对创新创业的直接支持,而是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的有机结合,是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创新发展的实践。一方面,它是政府延伸服务的载体、抓手,成为创新创业企业接纳政府、社会资源的通道;另一方面,它也是市场化机构,是为其他社会投资机构、中介机构提供寻找商机、发展机会的平台,更是一个服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的平台。正是因为这种“政府+市场”的独特优势,使它曾创下北京市重大项目统筹资金促进重大项目产业化后成功退出的先河,实现政府资金的可循环、可放大。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关村发展集团的实践生动体现了新型举国体制是我国科技创新领域的一大制度优势。

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关村发展集团一直把服务国家战略、履行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将“惠人达己、守正出奇”作为自身的企业哲学观,将“以双创主体为中心,与双创主体共成长”的理念贯穿到自己的精神血脉中,不与市场争利,而是通过搭建平台,发挥“两只手”的协同效能,对市场形成引导、补充和放大,共同支持企业创新和重大项目转化。在近十年的发展中,中关村发展集团靠着对这份社会责任的坚守,踏着时代的鼓点,探索走出了一条国有资本驱动创新的“中关村之路”。

做创新创业者的贴身服务管家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4月在考察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时指出,建设创新示范基地要遵循创新发展规律,以高效的政府服务、有机的产业配套、先进的技术支撑,构建富有吸引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让适宜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开花结果。

许多初到访中关村发展集团的人都有一个印象:业务庞杂,有园区、有投资、有金融,甚至还有精准医疗。在市场上很难找到一个与其能完全对标的企业。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其实在这个庞杂体系中,有着一条清晰的主线:为创新创业者服务。集团的各项业务看上去是毫不相干的单打独斗,实则是由这条主线链接的协同作战。即使在集团成立初期、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也依然是尽自己所能为企业提供“闭环服务”,除了为企业“融资”,还为企业“融智”,帮助服务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协调相关政府部门在人才引进、技术研发、应用示范、融资上市、政府采购等多方面给予全链条的支持,让不少企业获得了更强劲的发展后劲。近年来,集团还提出“全周期、一站式、管家式、专业化服务”的口号,努力为“适宜的种子开花结果”打造的适宜环境,构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也成为了集团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对于科技企业的共性服务需求,集团在知识产权运营、科技成果转化、双创人才服务、产业咨询、企业上市等方面布局了综合性服务平台。其中,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结合、服务投资联动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推出可供交易与投资的精品专利2.5万件,2018年成立北京启元资本市场服务发展公司,搭建企业上市综合服务平台。在行业垂直领域,集团针对集成电路、智能制造、医疗器械等高精尖领域行业壁垒高、亟需技术实力的专业化平台服务的特点,布局了中关村芯园、水木中晖等垂直领域产业服务平台,深度服务北京高精尖产业,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落地生金”。成立近10年来,集团不断在完善自身服务体系,以“创新的服务”服务创新,累计服务创新创业企业5万多家,成为创新创业者的贴身管家。

给予创新创业者更多的“耐心”

科技创新领域,尤其是投入高、回报期长的“硬科技”领域,由于其成果的前沿性、战略特征,产业化往往需要大量的投资,同时风险又比较大,社会资本往往犹豫不定,不敢“首吃螃蟹”。而中关村发展集团作为承担特殊使命的服务平台,一直以来通过股权、债权等方式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源源不断的“耐心资本”支持。

朱一明,国家重点引进的海外技术人员,虽然头顶国家级专家的光环,怀揣世界领先的闪存技术,他在融资上却没少吃闭门羹。手里握着一打打的订单,却没钱买原料,最终打破僵局的就是中关村发展集团。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将2000万打入企业,并由此带动银行投资机构一个亿的跟进。如今的兆易创新已经成为了一家国内领先地位的芯片设计上市公司。像兆易创新这样的例子还很多。集团通过直投、基金投资累计投资项目1988个,投资额488.2亿元。许多创新创业企业获得支持后,收入和净利润获得较大的增长,企业再融资顺利,15家企业成为独角兽企业,35家企业实现上市,139家企业实现新三板挂牌。2018年,中关村发展集团投资服务的科技企业主导或参与的项目荣获7项北京市科技学技术奖。

“高精尖”领域企业“首贷难”?中关村发展集团旗下的科技担保业务可以提供支持,累计担保规模近2400亿元。融资租赁多是投向重型资产? 随着我国消费结构持续升级,集团旗下科技租赁业务也在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创新融资租赁新模式,以“专业化、投行化、智能化”的服务方式践行 “新租赁”转型新模式,今年3月被称为史上最快IPO公司——瑞幸咖啡将自购的咖啡机、奶箱、粉仓等设备以售后回租的形式获得了4500万元融资。同时集团还创新推出创易保、快易贷、创新贷、可转债、法拍贷等产品,适合有不同融资需求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截至目前,累计为企业提供债权融资3000多亿元,所服务的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的近 900 家。

中关村发展集团不但自己给予创新创业者以更多的“耐心”,也通过合作设立基金等形式,构建中关村股权基金系,吸引更多的“耐心”资本参与进来,投入科技创新创业领域。今年6月,北京市在东京举办“日本企业投资北京金融产业洽谈会”,中关村发展集团与日本瑞穗银行、瑞穗银行(中国)就设立“中关村国际创新基金”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该基金将作为中国科技创新要素与全球科技创新高地交流合作的新窗口。目前,集团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及中科院等科研院所,新浪、北斗等领军企业,红杉资本、IDG 等专业投资机构合作设立的基金达100多支,总规模超千亿元,围绕企业不同的成长阶段,打造了从天使、创投到并购的基金体系。

让物理空间成为创新创业者成长沃土

创新总是在一定的空间发生的,是嵌入到空间内的社会过程。空间往往是承载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承载产业创新的重要载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这些创新空间,都是中关村发展集团汇聚创新资源的特色化、高端化科技载体。长期以来,中关村发展集团聚焦“三城一区”和中关村“一区多园”,按照经营园区的理念,为创新企业和项目提供高品质的园区空间服务。截至目前,累计建设科技载体面积418万平方米,孵化器、加速器23个,园区开发建设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

从最初的物理实体,到创新主体的入驻,到创新服务的配套,这些空间之上正生长出日益成熟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吸引创新要素到这里汇聚。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已成为中关村发展集团旗下的标杆园区。截至目前,中关村软件园已聚集国内外680余家知名科技创新企业,2018年实现总产值逾2500亿元,成为我国大信息产业国家队创新主阵地。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中关村医疗器械园、中关村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究院、长城脚下的创新家园、中关村(京西)人工智能科技园等一批特色园区也正在成长起来。

今年9月2日,北京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进中关村发展集团综合改革的方案(讨论稿)》,并强调,“轻资产、强服务、活机制”,通过改革推动转型。这意味着,集团这些创新空间的运营服务也将会更加国际化、专业化。服务的提升带来空间的创新,空间的创新必然带来更高密度创新的空间。物理空间正日益成为创新创业者成长的美好家园。园区汇聚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400多人,园区企业在大信息大健康等领域拥有专利2.2万件。一批批创新创业者从这里破土萌发,成长为参天大树,成为支撑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顶梁柱”。仅中关村软件园园区企业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3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

与此同时,中关村发展集团以京津冀协同创新为重点,携手27个合作区域打造“类中关村”生态,为中关村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同时吸纳外地创新企业来京发展,形成协同创新效应,在全国构筑起中关村新的创新网络。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展示中心,他指出“让有创新梦想的人能够心无旁骛、有信心又有激情地投入到创新事业中。”

近年来,中关村发展集团还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按照本土化、国际化的原则,构建起覆盖多个全球创新资源富集区域的国际创新网络枢纽,协同创新效应正在不断显现。目前,集团运营的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中关村德国创新中心、中关村波士顿创新中心已相继落成,业务覆盖美国、德国、英国、芬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以色列等多个国家。

70年,中国科技创新事业走过不平凡的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并正向着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这是一个创新创业生机勃发的时代。前人不负造化的垂青,创造了今日的中国。未来的中国,需要我们的担当。中关村发展集团有幸站在了中国创新创业的最前沿,有幸成为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亲身参与者。  

70年,是中关村发展集团的新起点。站在新起点上,唯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开创出令人赞叹的崭新气象。中关村发展集团将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扣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开拓创新,砥砺前进,以改革促发展,按照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的方向,加快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集成服务商,以“创新的服务”让创新梦想者心无旁骛,为北京市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做出更大贡献!



上一篇:中关村发展集团对标国际一流打造创新生态集成服务新旗舰 下一篇:“新中关”三地开花的表里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