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IASP丨城市更新赋能区域产业升级——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的实践与探索​


  • 首页

  •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 2025-09-18

  • 点击次数:

  • 字号:

在全球城市发展进程中,老旧空间转型与产业升级是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在保留城市文脉的基础上实现空间功能重塑与产业能级提升,成为各国探索的关键方向。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作为北京市城市更新重点标杆项目,其转型实践正是对这一课题的生动回应。

9月17日,在IASP2025年世界大会“科技园区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平行论坛上,中关村发展集团旗下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以《城市更新赋能区域产业升级——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的实践与探索》为题,系统分享园区在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领域的创新实践成果,为全球老旧空间转型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落地的“中国经验”。

关键词1:合作创新

回到几年前,这里还是华北地区服装批发行业核心枢纽——大红门服装商贸城。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该地区于2022年10月正式启动升级改造。

项目创新建立“政企联席会”工作机制,由中关村发展集团与丰台区政府协同发力、联合攻坚,协商解决重大问题。“大体量城市更新项目从立项备案、规划设计到通过方案审批需要两年时间,而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仅用了10个月,创下城市更新领域效率新纪录。”园区相关负责人谈道。

改造前

改造后

在改造过程中,还通过统筹方式拆除4万平方米非合规建筑,在确保产权面积稳定的前提下拓展功能升级空间,同时设计西楼1000平米采光中庭,从根本上解决原有建筑采光不足、动线混乱等问题,为后续产业引入与运营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2:空间升级

在空间重塑与生态构建上,园区秉持“大国轴线、中式现代”规划理念,整合优化高低错落的外立面,形成统一大气的建筑风貌;打开南向界面,与凉水河构建生态联动格局,打造亲水广场等公共空间,实现从封闭市场到开放社区的转变。目前,园区已形成“10万㎡产业办公+3万㎡服务配套+500套人才公寓”的多元业态布局,数智创新中心可实现展示内容“一键切换”,多功能中庭年均举办各类产业活动超百场,成为区域创新活力核心载体。

同时,园区注重人文温度与生活气息营造,打造空中花园、悦读书咖、滨水休闲区、“思享汇”共享会议室等公共空间,建设“共享家”人才公寓、“熊猫范・食集”公共食堂,以智慧化园区运营提升人才居住与生活便利度,构建起以人为本、绿色低碳、活力智慧的创新社区。

关键词3:产业复兴

产业升级是园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紧密围绕北京市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战略部署,锚定“文化+科技”双核驱动方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元宇宙为特色,聚焦数字人、数字内容、智能交互硬件、数字产业应用等新兴赛道,构建“企业集聚+平台支撑” 发展模式。截至2024年底,园区已吸引320余家高精尖企业入驻,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0余家,涵盖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科创尖兵,包括前景无忧、中科慧居等行业领军及创新企业,初步形成元宇宙产业集群。

为更好服务企业发展,园区创新性打造一基地、一平台、一基金“三个一”产业服务支撑体系——“一基地”包含元宇宙产业基地和加速器,“一平台”即生态服务平台,“一基金”集成各方产业基金资源,为企业提供孵化加速、投融资、商业模式构建、人才服务、市场拓展等全生命周期“一站式”“管家式”服务,推动“产业园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生态落地。

此外,园区重点打造南中轴元宇宙产业服务平台,整合数字人仿生构建系统和 XR 虚拟拍摄系统,与拓元智慧、云戏文化科技等企业开展共建共享,有效破解数字人不“活”、内容不“丰”等行业痛点,加速催生新质生产力。

关键词4:低碳标杆

绿色低碳是园区实现永续发展的重要亮点,也是响应国家“双碳”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采用“水源热泵+地源热泵+冰蓄冷+能源塔热泵”多能互补模式,结合光伏板与光伏天窗,年节能721.31万 kWh,碳减排量超4100吨;搭建智慧能源管控平台实现设备最优配比,推动能源利用效率提升25%以上。

凭借显著的低碳成效,园区获评2023年北京市先进低碳技术试点优秀项目,成为零碳园区建设的典型范例。

作为中关村发展集团打造的城市更新标杆项目,下一步,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将深化复合业态建设,打破园区红线与空间限制,与周边社区、学校、河流、文化博览设施加强互动,重构区域城市功能体系;进一步扩大南中轴元宇宙产业服务平台影响力,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强化产业带动效应,努力成为南中轴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