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IASP丨中关村发展集团:共享低碳实践 共创低碳未来


  • 首页

  •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 2025-09-19

  • 点击次数:

  • 字号:

9月18日上午,在IASP2025年世界大会“低碳智慧创新空间如何塑造未来”平行论坛上,中关村发展集团旗下中关村建投系统分享在科技园区低碳生态建设中的经验成果,引发全球参会嘉宾的热烈讨论,展现了中国科技园区运营的“硬实力”,更让中关村发展集团的园区实践成为全球低碳园区建设的关注焦点。

全球论坛发声,低碳实践获广泛认同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双碳”目标成为多国战略共识的背景下,科技园区作为能源消耗与创新集聚的核心载体,其低碳转型路径始终是IASP世界大会的核心议题。此次中关村建投的演讲,正是从“问题-路径-成果-展望”四个维度,为全球同行提供了可复制、可落地的实践样本。

近年来,中关村发展集团围绕“低碳化产业布局、低碳化规划建设、低碳化智慧运营”三个方面全面覆盖园区从产业-规划-运营的重要环节。在产业布局上,结合区域特色锚定绿色赛道;在规划建设上,以“能源转型、技术应用、绿色基建、生态融合、标准体系”五要素为抓手,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在智慧运营上,依托AI、大数据打造数智管控平台,实现能源利用效率提升25%以上。

中关村(京西)人工智能科技园

“截至2024年底,中关村发展集团新建园区总面积约110万平米,可再生能源供热及能源高效应用覆盖面积覆盖率达90%。新建园区项目大力发展“阳光屋顶”光伏应用工程,全面建设光伏发电系统,建成后每年可降低约440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植树造林约11万株。”中关村发展相关负责人介绍。

全维实践落地,多园区筑牢低碳生态“硬支撑”

在能源低碳转型领域,中关村发展集团坚持“宜建尽建、应用尽用”原则,让可再生能源成为园区“能源主力”。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采用“水源热泵+地源热泵+冰蓄冷+能源塔热泵”多能互补模式,结合光伏板与光伏天窗,年节能721.31万kWh,碳减排量超4100吨;中关村工业互联网产业园的高效制冷机房较传统机房节能40%;中关村(延庆)无人机产业园更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供热。截至目前,中关村发展集团在建园区合同能源管理总装机容量超2万kW,形成“技术+模式”双驱动的能源转型格局。

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上,“生态优先”成为所有园区的共同准则。100%在建园区落实海绵城市建设,通过下凹绿地、透水铺装、雨水花园控制雨水径流;100%实现中水利用与景观节水灌溉,中关村工业互联网产业园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超40%,中关村(京西)人工智能科技园年利用非传统水源可达2.4万立方米;高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80%,中关村工业互联网产业园获LEED金级认证,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通过城市更新达到绿色建筑二星标准,园区乔灌木比例超40%,在减碳增汇的同时,为企业打造“推窗见绿”的办公环境。

中关村工业互联网产业园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关村发展集团并未止步于“单点技术应用”,而是构建了一套可推广的标准与体系——《科技园区低碳生态规划通用标准》。《标准》从规划、交通、能源、建筑等七大维度明确技术路径,目标打造“场地规划绿色化、资源利用集约化、能源结构清洁化、材料使用低碳化、建筑单体节能化、运维管理数字化”的“六化科技园区”;建立的“双碳数据库”,涵盖光伏、能源、低碳生态等四大系统,为园区运营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在此标准指导下,中关村(京西)人工智能科技园荣获2024年北京生态环境局“气候友好区域”试点项目,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获评北京市先进低碳技术试点优秀项目,成为行业内的“示范标杆”。

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

一组组数据,一项项荣誉,让全球嘉宾直观感受到中关村发展集团科技园区的低碳成效。从能源转型到绿色基建,从技术创新到标准构建,中关村发展集团正以“全生命周期”思维,将低碳生态理念融入园区建设运营的每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