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IASP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探索科技园区跨区域协同新路径


  • 首页

  • 北京中关村信息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 2025-09-19

  • 点击次数:

  • 字号:

9月18日,在IASP2025年世界大会“创新空间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平行论坛上,中关村发展集团旗下的中关村信息谷分享了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在推动区域协同与创新发展中的实践经验,为跨区域建设提供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模式。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位于滨海新区核心区,区域总占地10.3平方公里。在京津两市支持下,园区创新性形成“共建共管共运营”的合作模式,将京津两地的优势联合互补,依托北京中关村的基因,推进机制、创新、产业、利益协同,通过共建资源整合平台、科技攻关平台、创新成果转化平台以及金融服务平台,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研发服务等重点领域,以京津冀三地产业转移协作为突破口,推进京津冀创新共同体建设。

畅通要素流动 共建资源整合平台

为实现创新成果、技术要素在京津两地间的有效流动,园区打造了海河标测等4个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示范基地等3个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天津滨海新区)等4个市级孵化器、众创空间,有效提升创新孵化转化能力,满足企业产业化发展需求。

深化产学研融合 共建科技攻关平台

为培育区域内的创新活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园区陆续开展与南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河北工业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等高校院所的科研合作。其中,园区与天津科技大学共建的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65家、70%为在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北京理工大学共建的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落地6个国家级和北京市重点技术攻关项目;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共建的滨海石化产业研究院建立研究生实训基地11个、专业实验室4个、入驻研究生450人。

协同京津优势,共建创新成果转化平台

通过“北京研发、天津转化”的模式,园区有效结合两地优势,打造滨海中关村成果转化中心、中国技术交易所天津先进技术交易服务,重点承接北京科技成果,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全面服务。

滋养产业生态,共建金融服务平台

根据创新主体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产品需求,园区引入中关村科技担保与中关村科技租赁、天津市中小企业信用融资担保中心等机构,打造知识产权融资质押、ABS等多形式的融资产品;链接海河产业基金、滨海产业基金等政府引导基金,并与中关村发展集团共同设立规模10亿元的中关村生态雨林基金,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得益于这一创新模式,从2017年到2024年,园区注册企业由成立之初的396家增加到5814家,实现了15倍增长;注册资本金从68.5亿元增加到3000亿元,实现了44倍增长;全口径税收收入由1.7亿元增加到18亿元,实现了11倍增长。中智科技、威努特、科芯科技、致导无人机等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瞪羚企业实现了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