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数据做产业组织 用“互联网+”做产业服务


1月20日,人民日报第14版刊登了中关村发展集团董事长许强署名文章《用大数据做产业组织  用“互联网+”做产业服务》,全文如下:

用大数据做产业组织,用“互联网+”做产业服务

中关村发展集团董事长 许强


  纵观历史,回望兴衰,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

  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而如何用好这一新工具,通过市场化手段科学合理配置创新资源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思考。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中关村发展集团自2010年成立以来,一直在探索实践国有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已经成为北京市委、市政府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市场化配置创新资源的主体平台。在不断的摸索中,“用大数据做产业组织,用‘互联网+’做产业服务”的新模式,已经成为集团发展的新动能。

  在通向成功的路上,常常有失败相伴,对创业创新者来说更是如此。作为一家以配置创新资源为己任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既要做好构建创新生态的“助推器”,也要做好国有资本的“放大器”。要包容创业创新者的挫折失败,为他们添油鼓劲提供服务;也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似乎是一道解不完的难题。产业如何布局、园区怎样规划、项目如何选,物质、人力、资金这些要素怎么分配,仅仅依靠传统的调研分析和经验进行决策已然不够,需要找到新模式,需要革故鼎新。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运用互联网这一新工具,借助大数据平台,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模式,在不断摸索实践中应运而生。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汇总整理、分析研判,把区域的产业方向、产业链置于全球的竞争之中,项目、团队、领军人才通过大数据清晰地展现出来,被量化的人机可理解的指标群逐渐成为集团决策的“金标”。领创金融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支持和服务客户进行系统的量化分析和业务指导,探索形成精确化服务和产品,有效解决初创期企业资金需求。此外,通过搭建大数据服务平台,集团还将这种模式应用到相关企业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运作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品牌营销等各个领域,实现了产业组织相关环节的优化与完善。

  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面对科技资源跨国流动、创新要素全球配置的大趋势,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种创新资源,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刻不容缓。打破藩篱,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找到所在行业的“互联网+”,是每个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培育发展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运用“互联网+”新模式,集团在创新产业组织过程中的模式、革新产业配套服务、提升科技园区的产业服务方面进行了尝试。通过对科技服务的互联网化,颠覆和重构整个产业与商业价值链,激活了其创新发展的动力与活力;通过整合产业服务资源,以“互联网+”方式提供更便捷服务,物理空间被打破,企业家精神、包容的创业文化、资金、人才、大企业的外包需求、产品和项目展示,这些昔日只有在中关村才有的创新服务和生态氛围通过“互联网+”被辐射到全国,科技服务零距离,创新平台没有了边界;通过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业创新空间,建设新型科技园区孵化器,各类创新主体互促、线上与线下互动的生动局面逐渐形成。

  新的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求索创新正在路上。打造创新高地,我们仍需努力。





上一篇:北京组建超80亿元基金升级“中关村大街” 下一篇:中关村发展集团:将创新融入发展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