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服联合发布2022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年度报告


6月8日,中关村科服、赛迪顾问联合发布《2022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年度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的科技服务业总体处于起步阶段,总体规模呈现稳定增长趋势,2021年中国科技服务业规模达10.8万亿元。

科技服务业是指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现代技术和分析研究方法,以及经验、信息等要素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专业技术服务、技术推广、科技信息交流、科技培训、技术咨询、技术孵化、技术市场、知识产权服务、科技评估和科技鉴证等活动。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

全球产业结构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加速转型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带动下,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加速转型的重大转变,三次产业正在进行深度跨界和融合发展,科技服务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科技服务具有“助推器、减震器、引路牌、补给站”的作用,可以助力释放科技企业价值,聚焦核心研发环节,缩短技术市场化时间、研发周期、审批流程等,在关键节点导入资源,实现风险规避,避免企业高成本试错,降低不必要的资源投入,让科技创新企业科技集中力量发挥长板。

中国科技服务业总体规模保持稳定增长

中国的科技服务业总体处于起步阶段,总体规模呈现稳定增长趋势。受宏观政策环境、信息技术的渗透、产业链升级需求等众多利好因素的影响,预计发展前景可期。中国科技服务业规模从2017年的4.8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0.8万亿元。随着我国R&D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将带动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

科技服务业逐步开始告别过去粗放式数量增长阶段,开始进入提质增量的发展阶段,体量小、供给能力差、技术含量低的科技服务企业逐渐被市场淘汰。

报告显示,东部沿海地区集聚效应显著,三大城市群占据半壁江山。科技服务业主要集聚在广东、北京、江苏、上海、山东、浙江等东部地区,在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呈现出显著集聚效应。北京作为中国首都,高校人才集聚,在知识创新、高水平科技成果产出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科技服务业市场需求广阔 亟需构建开放、协同、创新的科技服务业生态体系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2016年,科技服务业法人单位数只有81.3万个,到2021年中国科技服务业法人单位数增长到187万个,未来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采用时间序列法+指数平滑法预测未来5年数据情况,预计到2025年,科技服务法人单位数将达259.2万个。

调研结果显示,98.9%的企业对科技服务存在强烈需求。从需求企业的特征来看,以发展较为成熟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居多,位列企业需求偏好前三位分别为:技术转移、技术研发设计和科技金融。企业选择科技服务供应商的核心标准前三位分别为:技术经理人的专业度、成功案例、产业及专家资源。市场呼唤科技服务商提升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以及资源链接能力。

科技服务业市场需求广阔,在中国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破重点领域卡脖子技术环节的进程中,作用尤显重要。目前,行业参与主体众多但总体发展尚不成熟,在规范标准、专业人才、平台化建设等方面仍存在短板,行业具有需求分散、服务半径短、规范化程度低、人才匮乏等行业痛点,亟需构建一个政府、企业、机构、高校相互配合,开放、协同、创新的科技服务业生态体系。

大有可为:科技服务业不断拓展现代服务业新蓝海

报告指出了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四大趋势。一是不断拓展现代服务业新蓝海。从主要发达国家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来看,科技服务业已经成为主导产业,是促进科技创新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科技服务业在发展规模、专业纵深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发展空间;国家对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高度重视,陆续发布多项政策促进其有序、稳步发展,各地政策也在普遍跟进,政策存在利好。未来,科技服务业有望在全国各地普遍开花,区域市场有望进一步打开。二是科技服务业细分赛道处于快速发展期。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技术转移服务、专业化服务等领域发展迅速,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拉动供给提升,未来有望加速突破。三是信息技术革新推动科技服务业多元化、数据化、专业化发展。当前,世界经济正在进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的发展时期,以互联网、移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革新促进了科技服务业的多元化、数据化、专业化,极大地提升了行业的服务效率、拓展了服务范围、催生了新的服务模式和服务业态。四是社会力量逐渐成为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生力军。未来,科技服务业将从政府主导走向以市场化为主,专业化的市场机构将成为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在行业生态建立中应起到主动作为、主动引领的作用。




上一篇:中关村社区·科技服务驿站正式进驻中关村丰台园 下一篇: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智慧农业”国际合作交流专场活动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