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更具竞争力的高水平科创平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立足中国特色,着眼全球发展大势,把握阶段性特征,对新时代科技创新谋篇布局。十年来,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中关村作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站在了时代发展的潮头,改革创新的“金名片”也愈发亮眼。

  中关村发展集团正是在这个大时代中应运而生,扛起服务创新发展的大旗,冲在创新变革的最前沿,成为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建设的重要参与者,递出了中关村改革创新的“新名片”。

  全新尝试 延续中关村改革创新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就像接力赛一样,第一棒跑到了,下一棒没有人接,或者接了不知道往哪儿跑。”中关村发展集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为了破解这个症结而生,是破除束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通道的一次创新尝试。如果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比喻成一场接力赛,那么中关村发展集团创新生态集成服务就是这场比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棒。

  中关村发展集团的成立,源自于2009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当时的中关村亟需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要实现跨行政区域统筹产业功能区域差异化布局;另一方面是通过市场化资本运作放大国有资本的产业促进效应。搭建推进中关村示范区建设的强有力的市场化实施和服务平台,开展新一轮更高水平的园区建设和产业促进,就是当时的改革所需。中关村发展集团的成立,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业务模式、管理机制都没有前例可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关村发展集团一成立,就迎来了服务创新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关村发展集团服务创新创业的业务版图也随着科技创新创业形势的发展不断迭代升级,形成了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股权投资、债权融资、共性技术、空间运营等主营业务,积极搭建国内外协同创新网络,构建“点、线、面”创新生态集成服务的新格局。这些都是一次次改革创新的结果。

  2019年,北京市政府批复《关于推进中关村发展集团综合改革的方案》。2020年,《国企改革三年行 动方案(2020-2022年)》正式启动。中关村发展集团由此开启了新一轮转型升级的“改革时间”。近三年来,中关村发展集团坚持市场化整合创新要素的原则,聚焦首都“五子”联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点任务,以资本、服务、数智驱动为主线,有力、有序推进“轻资产、强服务、活机制”重点改革任务,形成一批突破性、标志性的改革成果。

  惠人达己 巧手编织“高精尖”产业网络

  中关村发展集团一直把服务国家战略、履行社会责任放在首位。这就注定了中关村发展集团的改革转型不仅仅是自身的做强做优做大,更重要的是帮助更多创新创业主体做强做优做大,服务优质科技创新项目落地,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近年来,中关村发展集团在“高精尖”产业垂直细分领域持续布局,不断完善高端人才、研发机构、创新型企业、投资机构、专业服务平台等要素汇聚的创新生态,编织起一张未来科技创新和新经济新产业的大网,形成对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

  量子技术是近年来我国重点布局的关键技术。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布局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为此,中关村发展集团多措并举,率先实现了量子领域生态布局。落地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在量子物态科学、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开展基础前沿研究。同步引入国开启科量子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国盾量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领域的高科技企业,推动量子技术实用化、规模化、产业化。结合量子领域发展需要,针对高端技术人才招聘难度大、持续性研发资金投入高、企业人才留用实际需求多等一系列问题,提供全要素管家服务。以中关村软件园为依托,一个覆盖量子领域各创新主体的良好产业生态正在逐步形成。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对于服务创新创业项目的选择,中关村发展集团有自己的偏好。近年来,中关村发展集团更是瞄准“高精尖”,以精准服务不断布局新领域新赛道。比如,联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打造和推广“投资+孵化”的轻孵模式,形成与“大院大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合作范式,促进科技成果“0-1”原始创新;围绕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的需求,搭建了工业芯片应用创新、5G+MEC示范、基因组编辑、生物药中试、医疗器械CSO等一批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做大科技成果“1-10”孵化加速服务。打造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形成面向科研院所、国内外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的项目资源导入渠道,促进科技成果“10-N”在京产业化。据统计,2021年,中关村发展集团服务科技企业超2.3万家次,较改革前增长133.7%;落地高精尖产业和创新孵化项目550个,较改革前增长63.2%。许多中关村发展集团服务的企业也成为了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顶梁柱”,为北京高质量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动能。

  蝶变跃升 创新空间运营的转型升级

  早期科技园区的运营模式与房地产模式很接近,实质是科技地产。这样的模式,往往会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增加。为了压缩成本,部分企业通常选择远离城市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又可能面临交通不便、产城不融合、园区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建设科技园区的目的原本是要聚集创新资源,而科技地产的模式反而造成对创新的“挤出效应”。中关村发展集团从一开始就致力于改变这一科技地产模式,作出了大量的探索尝试。

  近年来,中关村发展集团充分发挥创新生态集成服务商优势,与相关属地政府探索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政企互利共赢合作机制,当好创新生态集成服务“合伙人”,结合属地政府发展定位,引进资源、汇聚要素、吸引人才,服务创新创业企业落地,共同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生态。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的中关村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究院就是这种新型政企合作关系的样本。中关村发展集团以中关村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究院为依托,率先探索形成了1个区域服务平台,区域政府、中关村发展集团、双创主体3方之间互利共赢、长效合作的"1+3"轻资产运营商业模式。与此同时,创新实施“前店后厂”模式,为企业既提供研发办公空间,也提供标准化厂房产业化空间,缩短生产研发间的距离,解决了“高精尖”企业在京发展的诉求和痛点,为首都科技创新成果在京内实现低成本、高效率转化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得益于这种新型的政企合作模式,2022年以来,中关村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究院及其所在的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纳税及区级财政收入等指标均较上年同期有明显增长。

  科技园区项目前期投入大,后期运营高度依赖租金和销售收入回笼资金,由此造成投资回报周期长、投资可持续性差,园区运营公司资产结构过重,过多的资金、人才等资源配置在园区建设上,不利于产业组织服务能力的提高。2021年12月17日,以中关村软件园自持科技载体为标的的中关村产业园REIT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基础设施公募REITs元年”11个试点项目中流通份额认购规模最大、认购倍数最高、募集溢价率最高的产品,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资本市场高度认可。构建以公募REITs为核心的园区建设融投资模式,也正是中关村发展集团探索创新空间运营的又一标志性成果。中关村产业园REIT的成功发行,有效盘活了存量资产,建立“投资—运营—发行REITs收回资金—再投资”的园区建设新模式,实现投资回收期缩短50%,从“重资产”中“金蝉脱壳”,推动“轻资产、强服务”的改革转型。园区运营公司角色也随之发生改变,工作重心转向产业服务精细化、园区智慧化升级、存量空间挖潜和服务输出等方面,人才、孵化、双创、科技成果转化等各项特色服务进入高速发展期。目前,中关村软件园园区运营公司专业服务人员占比达到80%以上,IT服务、科技物业服务收入均突破亿元大关,公司整体服务收入占比超过60%。

  在城市更新中,通过盘活存量空间,实现“腾笼换鸟”,是中关村发展集团践行“科技回归都市”的又一创新探索。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由原大红门服装商贸城改造升级而来,是引领大红门地区“华丽转身”的首个城市更新示范项目。2021年,中关村发展集团和丰台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目前,园区已签约、注册企业10余家,预计在今年年底园区一期开园后三个月内实现签约入驻率不低于30%,初步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贸易与文化贸易、高端科技服务等产业在园区聚集发展态势。一年多来,中关村发展集团累计完成城市存量空间升级改造超18万平方米,盘活“旧巢”、引来“金凤”,有效推动其功能重塑、产业升级和品质提升。

  中关村发展集团主导运营的成熟园区持续领跑中关村示范区。据统计,园区入驻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是示范区的2.6倍和1.9倍;园区地均收入是示范区整体水平的3倍以上。

  服务投资未来 与创新创业主体共成长

  提升集成服务能力是中关村发展集团改革的重要目标。近年来,中关村发展集团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形成了包含20大类188项科技服务产品的集成服务版图。

  认股权业务是中关村发展集团打造科技投行商业模式的重要改革试点。通过服务换认股权的方式获得双创主体权益,通过股权投资和增值服务退出兑现权益,形成培育价值、识别价值、释放价值的商业闭环,分享创新创业主体的成长价值。截至目前,集团已建立包含近2000个项目的认股权池,并对项目进行分层管理,重点选育独角兽、瞪羚、“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田园奥瑞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动物遗传资源保存与利用技术的高科技企业,于2020年入驻中关村发展集团旗下中关村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究院。研究院为企业提供了管家式、全流程的一系列贴身服务,并与田园奥瑞公司签订了认股权合作协议。2021年,研究院向集团旗下认股权基金转让关于田园奥瑞项目的认股权,认股权基金对田园奥瑞项目行权。同时,集团旗下金种子基金也进行了联合投资。由此,走通了一条“获权-服务增值-基金行权”的认股权业务模式,获得了与服务主体共成长的机会。

  认股权业务只是通过服务投资科技企业未来的一个缩影,类似的例子还很多。近三年来,中关村发展集团聚焦“强服务”的改革目标,加快构建全周期、一站式、管家式专业服务体系,持续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构建了以高精尖母基金、金种子基金、S基金为代表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与财富管理体系,建立北交所业务对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认股权项目,分享双创主体的成长价值。新设主导基金27支、战略管控基金21支,总规模623亿元,布局投资了200多个高精尖项目,天智航、亿华通等21家被投企业成功上市。完善多元、普惠的债权融资服务体系,债权融资规模超1700亿元。针对企业信息不透明、单户成本高、抵质押物少、审核效率低等难点痛点,借助金融科技服务手段,搭建中关村信用交易服务平台,逐步形成中关村特色的信用链,打造信用交易新增长点。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堵点、断点、卡点,多层次建设和引入科技服务机构,打造专业科技圈层服务模式,形成70余家共性服务平台、专业服务平台、创新型研究机构、硬科技服务平台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平台。累计服务上市企业498家,独角兽企业25家,“专精特新”企业940家。与国内同类企业相比,集成服务产品种类、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处于领先水平,运营园区的研发投入强度、创新产出水平、地均产出、产业集中度等方面优于同类园区。

  服务能力提升的背后是公司治理体系的完善,是动力机制的重塑。近年来,中关村发展集团紧紧围绕提高效率激发活力,推动市场化机制各项措施全面走深走实。加快优化人才结构,合作及引入25个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人才团队。专业服务人才占比超过35%,新进人才100%通过市场化方式选聘。坚持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薪酬能增能减,全面实施职业经理人、合伙人等市场化用人体制机制改革等等。多措并举锻造出了一支新时代服务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集成服务商提供强劲动能。

  持续创新 打造更具竞争力的高水平科创平台

  改革创新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于以服务创新发展为使命的中关村发展集团更是如此。经过近三年来的改革创新,集团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善,成果转化、创新孵化、空间服务、产业投资、金融服务、资本服务等平台功能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际竞争力有效提升,在对标国际一流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改革创新永无止境。面对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新形势新要求,对标打造国际一流创新生态集成服务商的改革目标,中关村发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决心,持续深化改革创新,着眼新时代首都发展,深度参与首都科技创新重点领域的谋划和布局,精准研判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做科技创新改革的引领者、发起者,主动布局新领域、开辟新赛道,主动承担科技创新重点任务;以价值投资为统领,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深化“与双创主体共成长”的商业模式,为科创企业提供全链条科技服务,发现、培育、服务更多科创企业;着眼提升集团国际化资源汇聚能力,为科创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提供优质服务和支撑;着眼深化改革创新,提升公司治理国际化水平,拓展专业化人才团队,完善市场化激励机制,不断增强集团的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更好发挥“突破、示范、引领”作用,打造更具竞争力的高水平科创平台。






上一篇:北京国际技术交易联盟揭牌 率先搭建全球技术交易生态体系 下一篇:活水来了!北京3932家高精尖企业获215亿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