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知识产权 赋能成果转化 ——中关村发展集团全链条知识产权服务助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
首页
-
北京日报
-
2022-05-24
-
点击次数:1770
-
字号:大中小
-
3月18日,中关村再次吸引全球目光,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启动,按下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加速键”。作为全国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中关村在知识产权关键指标上表现更是抢眼:北京(中关村)有效发明专利突破40万件居全国之首,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85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10倍,企业累计创制国际标准500多项。
“开发利用中关村丰富资源,积极探索知识产权商用化试点。”早在2014年,就在这片创新热土上,中关村发展集团前瞻布局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北京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北京IP”),为助力科技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高水平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供给。这也是我国首家政府倡导设立的专门从事知识产权运营的国有平台,开创了中国知识产权运营发展的里程碑。八年间,北京IP用脚踏实地、锐意进取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使命,打造了符合首都特点的全链条、管家式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以“确权-评权-债权-股权-易权-维权”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服务赋能科技创新0-1、1-100转化,探索出了一条盘活知识资产、促进成果转化的“中关村之路”,努力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扛起知识产权大旗。
面向高精尖产业
高质量专利培育运营,架起成果转化“新支点”
在催人奋进的春天里,2022世界知识产权日系列活动落下帷幕。智能传感器知识产权特色基金实现项目投资,联合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启动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发布全球医疗感知领域产业人才图谱……展示了北京IP在高质量专利培育转化方面的阶段性成果。
“推进成果转化还须再添一把火,这把火就是知识产权!”中关村发展集团总经理宣鸿深有感触地说。成果转化目前还存在很多现实困难,比如存量成果中哪些适合转化、与谁转化、怎么转化,增量成果如何从源头把控质量、有效保护、切实成为核心竞争力,这都离不开科技成果重要载体——知识产权的全生命周期保驾护航。
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各类智能设备正在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智能感知、识别和通讯等技术的支撑,而感知的关键就是传感器及相关技术。可以说,智能传感是构筑我们这个智能时代的底层技术基础,作用非同小可。作为我国首个由国家工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发起的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运营国家专项(智能传感器领域)的承担机构,北京IP把专利运营作为促进成果转化突破口,迈出了极具探索意义的一步,打造了“高科技投资+知识产权专业服务”融合孵化新范式,设立了国内首支聚焦智能传感器领域的知识产权特色基金,首期目标规模5-6亿元,通过高质量专利的甄别、创制、投资、运营等综合服务,在盘活存量、布局增量两方面发力,争取积累一批优质专利资产,支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此前,北京IP已与北京怀柔仪器和传感器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助力怀柔国家级高端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基地建设。
国家“十四五”规划将生命健康列为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攻关领域,与此同时,“科技战疫”使医疗行业进入黄金期,进口替代愈加迫切,国家提出要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突破技术装备瓶颈,实现我国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笔者从刚刚召开的知识产权运营与医疗感知成果转化论坛获悉,医疗行业是这项探索性创新工作的重点发力领域。北京IP将通过与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合作,合力打造研究型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盘点我国拥有专利申请的4000多家医院发现,PCT国际专利申请占专利申请总量的0.38%;13万件中国有效专利中,有效发明专利占10.8%,有效专利转化实施率仅4.3%,均低于我国专利指标平均水平。”北京IP相关负责人坦言,北京IP联合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进行“专利视角下的医院创新转化贡献率分析”发现,践行研究型医院建设理念的214家学会会员单位虽仅占我国大型医院的5%,其优秀级专利数占到31.4%。通过建立这样的一个转化平台,将更好地激励医疗科研人员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盘活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价值,并最终将孵化成熟的产品回流医院,推动医学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医院科技创新升级,增进人民福祉。
面向科创企业
多元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注入企业发展“新活水”
“真没想到,专利还成敲门砖了!”回忆起以一件净水发明专利作为质押物,顺利获得“智融宝2.0”500万元银行贷款,北京仁创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知识产权官崔永平至今难掩兴奋。正是这笔数目不大的钱,帮助企业渡过了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时期的资金周转难关。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点赞,给予了北京IP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充分肯定。“智融宝2.0”是中关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优化升级产品,主要针对科技企业资产构成中知识产权占比较大的特点,以企业或实际控制人名下的专利作为唯一质押资产,为企业提供1-2年期、5000万元额度、补贴后综合成本约3%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支持。
“智融宝”如何破冰行业难题?与市场上其他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产品相比,“智融宝”实现了三个创新:一是政府与市场风险共担,首创风险补偿前置模式,与海淀、顺义、天津滨海分别设立风险处置资金池,总规模8000万元,有效调动了金融机构积极性。二是联合审查与风控,综合评价企业专利价值,有效弥补了金融机构知识产权判断能力不足等问题。三是探索违约质物处置通道,以专利转让许可等手段解决金融机构后顾之忧,使双创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
知识产权引来“源源活水”。截至目前,智融宝已累计服务中小微企业近200家,融资额近9亿元,盘活企业核心知识产权1300多项,有力支撑了北京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体系建设。
“智融宝”只是其中一块“金字招牌”。为满足企业更大融资规模需求,更好地反哺研发创新,北京IP率先研究形成了北京特色知识产权证券化创新模式——基于专利许可收益权构建基础资产,同时强化供应链属性,通过对融资企业的专利运营和供应链应收账款质押,更好地实现科技企业低成本融资、解决“专精特新”资源吸引能力不足、以知识产权构筑全球领先创新高地战略资源的三大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该模式探索由国有平台主导发起,同时国企作为核心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参与,有助于优化国企融资模式和供应链管理,争取在模式创新、发行规模、政策改革、北京证券交易所特色定位等方面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强化国企在科技强国建设中强链、补链、固链作用,积极践行服务科技创新的社会责任。
呵护创新种子,催生更多专利优势型科技“小巨人”,中关村发展集团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的创新步伐从未停止。
面向“三城一区”
知识产权大数据智库,围绕高质量发展“出良方”
在中关村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IP Online上,一键点击“北京市科技驱动经济大数据监测”,中关村“一区十六园”的科创实力数据就动态化、可视化跃然眼前。
专业力量在这些数据背后闪耀。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定的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北京IP基于全球海量专利数据,开创性地构建了包括科创规模、质量、运用、效率四个维度40多项指标的科创能力综合评价体系,为基础研究、科技投资、成果转化、产学合作等经济科技活动提供战略性、前瞻性的智库支撑。
2020年,首个智慧园区科创能力分析与管理系统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上线,为园区提供了便利化的创新导航。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首次尝试从技术影响力、垄断力、生命力、实施力等方面,对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与江苏、上海、广州、武汉等各地同类园区进行了对标。园区入驻企业还可以通过系统端口,实时监控管理自持知识产权,深受企业欢迎。
怀柔科学城管家是北京IP服务中浓墨重彩的一笔。2021年,针对科学城交叉研究平台涉及的专利成果进行摸底调研,梳理出了技术现状及转移孵化情况,并对产业化前景进行了综合评估和建议。期间,还开展了“入园惠企”送服务包、项目路演、实务培训等活动,切实帮助园区及企业提升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工作水平。截至目前,北京IP已在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集成电路园等20多个园区设立了“服务工作站”,联合举办活动100多场,受益企业上千家。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北京IP营销总经理于建伟清楚地记得,在一次“集中问诊”中关村顺义园企业时,知识产权遭侵权是他们最急切的问题。针对维权难、维权贵等问题,北京IP率先推出一站式知识产权维权保护“维权通”,为企业提供侵权监测、证据存证、技术分析、维权资金、律师援助等全方位保护方案。2021年,一家位于亦庄经济开发区的科技企业通过“维权通”成功维护了自主创新权益。
结语
一个个创新模式、特色产品,构建起中关村发展集团围绕知识产权全要素、全链条的运营服务体系,成为其创新生态集成服务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谈到未来发展,中关村发展集团董事长赵长山表示,我们将坚持抢抓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的重大历史机遇,勇担时代重任,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平台,推动知识产权转化成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扛起中国知识产权运营“大旗”。
透过数据看北京IP的创新发展
●累计运营高校院所优质专利32000多件
●联合海淀、顺义、天津滨海分别建设三个风险处置资金池(总规模8000万元)
●盘活企业核心知识产权1300余项
●提供专利大数据智能分析近2万次
●出具高端医疗器械、人工智能等高精尖产业报告近100份
●知识产权融资服务突破10亿元
●促成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近50件发明专利转让
●连续4年承办中关村论坛“知识产权平行论坛”
●知识产权服务协同体成员100多家
●科技园区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站20多个
上一篇:秒批放贷“补血” 专利维权“撑腰” ——助力科技民企爬坡过坎儿系列报道之四 下一篇: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年内开园